卡尔·马克思也能让你怦然心动──人生整理魔法和异化

萨拉·贝茨(Sarah Bates)爱看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的新电视节目《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Tidying Up)。但她写道,这档节目的大受欢迎亦揭示了更深层的事物,即资本主义下的生活状态及我们与商品的关系。

图说:近藤麻理惠认为你应该保留让你快乐的东西

你的家什中有多少能让你“怦然心动”?这是整理收纳专家近藤麻理惠让上百万观众自问的问题。

她的电视节目《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月份在网飞(Netflix)上一经推出即大受欢迎。

每一集节目中近藤都会指导不愉快的住户使用“近藤麻理惠法”(“KonMari” Method)整理自家。

近藤鼓励这些家庭先将他们家里所有的东西聚成一堆,然后一件一件地判断其是否能让自己“怦然心动”。除此之外的东西通通丢弃。这种整理法风靡全球,世界各地的慈善商店都出现了捐赠物激增的情况。

不过,这电视节目可不仅仅是关于有序的亚麻衣橱与整齐的鞋柜的,而是关于彻底改变你的人生。

近藤造访的都是一些堆积了物主既不想要也不使用的杂物而物满为患的住所。她的概念是将那些住所转变为“心动的空间”,充满着物主真正所爱的东西。

对近藤而言,机会是无限的。她说:

“当你进行整理时,你也同时让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条”。

“整理过程不是清理房子或赶在访客到前弄得看来整齐些。你将要以使你的生活怦然心动的方式整理,而且从此改变它。”

但这份心动可不便宜。一支经过认证的近藤麻理惠法顾问团队可以为你整理房屋,索价是每小时76英磅,五小时起跳,差旅费另算。更资深的整理收纳专家价格还要更高一些。

近藤麻理惠这块注册商标所贩卖的不仅是一套丢弃你不想要的东西的方法——更是一个实现你“理想生活”的契机。

人们竟然会花费这么多钱用整理魔法让自己的生活舒心一些,这一现象本身说明了什么呢?

并且,为什么人们会不断持有这么多东西,使得家中寸步难行呢?

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与大多数勉强维持生计的人无关——超过1,400万英国人生活于贫困中。

但它的确揭示了日常家庭生活的部分问题。一些家庭由于耗时的育儿和工作,屋子里堆满了杂物。

它亦展示了资本主义一个最易辨识的显著特征——商品的大规模购买与销售。一些物主花费数十年建立自己的收藏:圣诞装饰物、棒球明星卡或棒球鞋。

这些死气沉沉的东西一旦附着了情感上的价值,物主就很难忍心将它们丢弃。

身份认同

让家中和生活中充满让自己心动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应付在人生中不断遇到的艰难情况,并形成一种身份认同感。

譬如有一集节目中,一位移民女性就纠结于是否扔掉一批能让她回忆起母国的衣物。

同社会中的一切事物一样,我们居家生活方式也是社会组织形态的产物。

在近藤麻理惠的世界里,恐怕没有地方安放那位出了名不修边幅的卡尔·马克思。

但和近藤一样,马克思也对人们同自己的占有物之间古怪而复杂的关系抱有兴趣。

早在大众广告和电视购物频道出现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就写道占有商品使人们获得一种目的感。

“既然我能够凭借货币得到人心所渴望的一切东西,那我不是具有人的一切能力了吗?这样,我的货币不是就把我的种种无能变成它们的对立物了吗?”【1】

对马克思而言,商品的购买与销售塑造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写道人们通过购买商品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或者至少是一种控制感。

种种基本生活要素被化约为利润而买卖的物品。物品的有用性被马克思称为使用价值,但关键的是它们“值”多少取决于它们能换得什么——这被马克思称为交换价值。

“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才是我们的。”【2】

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下的工作如何形塑劳动的最终产品和个人,有着更为深入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下,工人被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分离——这是资本主义与此前的社会组织形态的根本区别。

举例来说,那些生产计算机的人是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最终成品的。他们或许负责生产硬盘,却永远也不会接触到内存、键盘和显示器。

工人丧失了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

这意味着这样一种动态,使工人同自己技艺、时间与创造力的产品相隔绝。

马克思将这种现象称为异化——尽管在他之前已有人使用过这个术语,但马克思用它来描述的是物质世界中的一个特征、社会体系的一个产物,而不是某个空想的概念。

经历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工作不再于家中或田地中进行,工人集中在工厂中一起工作。

因为生产工具被老板所掌控,工人们全部仰赖工厂所发的工资来维持生计。

劳动的最终产品归老板所有,即便是工人而非老板创造性地生产了这些产品。

工人所得到的少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老板藉此发财致富。在资本主义中,万物皆有标价。哪怕是人类基本生活所需——水、食物、居所——也被当作商品。

商品成为人类生活的核心特征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3】

但在持续的购买与销售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被转变为商品和商品之间的联系。

这个“物质的全面依赖体系”【4】使得工人彼此隔绝,却又依赖对方的劳动成果维持生活。

譬如,一个面点师缺乏盖房子的材料和技艺——而一个建筑工人得依赖面点师制作面包所需的时间与创造力。

马克思将其称为“商品拜物教”——这一过程的核心关系似乎在于商品之间,而不是生产它们的工人。

烤制面包与建造房屋的劳动被忽略了,劳动者也被隐藏了起来。

正是货币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它令商品可以用不同比率计算价值,商品的交易因此能顺畅进行。

强制劳动

工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迫使他们去生产他们自己无力购买的商品。

另一方面,各种广告狂轰滥炸,给实体物灌注了各种改善生活的性质。

每一天公司都会大量制造宣传,解释他们的产品将如何改善作为个人的你。

有多少轿车与香水广告在传达这样的讯息,买了它们的产品将使你对异性具非凡的吸引力?

老板们并不会因此受到指责,因为资本主义已经让人际关系扭曲到如此程度,只有商品才能填补逐利社会造成的空虚感。

即便大受欢迎的近藤麻理惠真的与被生活淹没的人们建立了良好关系,遗憾的是,仅凭整理是无法让我们掌控自己的生活的。

想要生活在一个没有异化的世界,必须彻底改变这个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不再由老板赚取利润的私欲所驱动,而是会围绕人们的需要进行。那些负责生产的人们也将具有管理的权利。

这不仅会根本改变职场经验,同时也会使人和自然世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当我们真的可以选择自己生活的构成要素时,多余物品和整理服务的市场就不再必要了。

用商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是不合理的。

资本主义必须消亡,我们才能在一个真正“怦然心动”的世界里生活。

2019年1月26日

注释:

【1】出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手稿〉——译注

【2】出处同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注

【3】《资本论》第一卷开篇之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校注

【4】《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商品所有者发现: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校注


原载于英国《社会主义工人》(Socialist Worker)网页

原文题目:Karl Marx can spark joy for you

原文链接:https://socialistworker.co.uk/art/47793/Karl+Marx+can+spark+joy+for+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