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与不断革命

保罗·勒布朗 著

赤心 译

很少有革命家能像托洛茨基一样在历史上有着强大的影响。他与列宁一起曾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领袖,这两个人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现代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领导人物。他们所拥护的“苏维埃”是工农民主委员会,用来取代俄国沙皇的君主专制政体以及富裕的地主商人所控制的经济体系。

托洛茨基帮助组织了红军,用来保卫苏维埃共和国,抵御外国入侵和内部战乱。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独裁崛起了,这代表着共产主义面临着官僚独裁的堕落,为此,托洛茨基领导了反对派。托洛茨基成了为民主、人道以及革命复兴而斗争的象征。1929年斯大林政权将他驱逐出国。辗转了几个国家后,最终他于1937年在墨西哥找到了避难所,但1940年被斯大林的特务给暗杀了。

托洛茨基利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向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那些遭受多种形式压迫的人,以及渴望一个美好世界的人提供了思想和榜样,鼓舞并动员他们。他在领导1905年工人阶级起义——后来1917年革命胜利的一次“彩排”——时,第一次阐释了他的不断革命论。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将民主斗争(消除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与社会主义(一种大多数人民拥有并控制社会经济资源,允许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斗争结合在了一起。它同样将俄国革命斗争与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结合在了一起。

托洛茨基的理论包含三个基本点。第一点是俄国民主革命斗争只有在得到得大多数农民支持的工人阶级的领导下才能成功。其二是,这次民主革命会在俄国开启通往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这期间,一切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关系都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第三点是,这个过渡时期是国际革命进程的一个部分,其任务在于促进、并取得国际革命的胜利。

托洛茨基的这个理论的第一个方面与他对俄国的认识有关:俄国相对软弱的商业资产阶级依赖于沙皇制度,资本家害怕革命群众,而不能推翻沙皇暴政。民主人权的斗争只有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地前进,并最终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能在俄国的城镇内建立工会和政治组织。渴望土地的广大农民,以及其他被压迫的社会阶层——妇女,受压迫的种族和民族群体,宗教少数派,异见知识分子——会与工人结盟。

胜利的工人革命会使工人阶级取得政治权力。换言之,革命民主斗争只有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托洛茨基的这个理论的第二个方面与这一认识有关,即革命工人阶级不会将政治权力交给他们的资产阶级老板。相反,他们将在农民的支持下,通过民主委员会(在俄国以“苏维埃”著称)巩固自己的统治和自己的人民军队。

在工人阶级的统治下,将在以下方面付出引人注目的努力:教育的普及,培养综合读写能力,使文化造福于众人;为众人提供医疗保健;确保人人都有像样的住宅;保护妇女以及旧社会里其他被压迫群体的平等权利,包括经济发展的同时,每个人得到自由的发展[1]。

托洛茨基的理论的第三个方面与这一认识有关,即资本主义是一种全球体制,只能被全世界的社会主义所取代。像俄国这样处在敌对的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中的经济不发达国家是不能创造出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国家的工人革命会招致周围国家富人统治者用武力镇压革命。但它也会鼓舞全世界工人和被压迫人民的起义。

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可以在一国开始,但社会主义只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这就列宁和托洛茨基组建共产国际的原因所在——促进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

托洛茨基最后解释了俄国革命的孤立——源自于资本主义和法西斯对俄国以外的革命的镇压——导致了苏联内的残暴的斯大林官僚独裁制度的兴起。他与斯大林主义的毁灭性政策战斗到最后一刻,同时为建立全世界革命解放运动而斗争。

在去世之前不久,他写道:“对于人类共产主义前途的信念,我今天不是淡薄了,与青年时代相比,倒是更加坚定了。生活真美好,让未来的一代清除掉生活中的罪恶、压迫和暴力,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吧。”

托洛茨基的主要著作(部分)[2]

  • 总结与前瞻(1906年)
  • 一九零五(1909年)
  • 战争与国际(1914)
  • 从俄国革命到布列斯特(1918)(中文版收录在施用勤所译的《托洛茨基亲述十月革命》中)
  • 恐怖主义与共产主义(1920)
  • 新路向(1923年)
  • 日常生活问题(1923年)
  • 文学与革命(1924年)
  • 列宁以后的第三国际(1928年)
  • 我的生平(1930年)
  • 不断革命论(1930年)
  • 下一步怎么办?德国无产阶级的关键问题(1932)
  • 俄国革命史(1932-1933年)
  • 被背叛的革命(1936年)
  • 斯大林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1937年)
  • 他们的道德和我们的道德(1938)
  • 过渡纲领(1938年)
  • 保卫马克思主义(1940年)
  • 斯大林评传(1940)

注释:

[1] 出自马克思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在该文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论述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2] 以上著作,除了《一九零五》、《战争与革命》、《恐怖主义与共产主义》、《日常生活问题》外其余都有中译本,可通过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在线阅览。

留言